当前位置: 首页 文明培育 详情
咱们社区的热心人 | 折翼亦飞翔:罗燕的追梦之旅
2024-11-07 |

上世纪八十年代,一个响亮的名字——张海迪,在祖国的上空回荡。她的故事震撼了亿万青年的心灵,人们从她身上汲取强大的精神力量。如今,黄水镇扯旗社区6组一个名叫罗燕的妇女,虽然与张海迪还有很大差距,但她的执着精神同样感人。她患先天性脑瘫,虽然没上过一天学,长期坐在轮椅上,但是她却以惊人的毅力自学成才,先后写下了《生命的礼赞――折翅的海燕也渴望蓝天》《风筝梦》《悠悠寸草心》《纪念史铁生》《像力克一样活着》等几十万字的散文、诗歌、随笔和日记。她的作品,有的在报刊发表,有的在电台广播,有的参加征文比赛获奖。《像力克一样活着》在成都电视台《风雨人生》“真情传递,爱无止境”征文比赛中荣获三等奖。《小鱼的梦想》获得成都市广播电台举办的“中国梦,我的梦”故事大会比赛二等奖。

同时,没有跨进过学校大门的罗燕,连续多年作为残疾励志青年在全区中小学做巡回演讲,并荣获成都“2014我身边的优秀女性”荣誉奖,2015年“成都最美家庭”、2017四川省“最美家庭”荣誉奖,先后受到省、市、区各级部门相关负责人鼓励,并被省关工委称之为四川版的“张海迪”。

不畏艰辛 自学始于汉字拼音

罗燕的不幸,令人心酸;她的坚强,让人钦佩。她默默无闻地为天下行动不便的青年朋友们,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赞歌。

1976年,罗燕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,因先天性脑瘫疾病让她坐上了轮椅,而且语言能力严重受损,导致她与人交流十分困难。然而,这个坚强的女孩没有向命运低头,而是以超越常人的毅力和决心反复练习、不断学习。

儿时的罗燕,由于身体原因不能上学。每当罗燕看着父母去种田,妹妹去学校,但她只能成天独自坐在家中发呆时,妹妹的学校、老师和书包就成了罗燕心中的牵挂。

于是,罗燕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感到绝望,“如果我再这样继续下去,生活就没有丝毫价值,这一生也就真的毁了。”罗燕说,物质上贫穷不可怕,精神上麻木愚昧才危险,就像安妮・沙利文说的那样:这样下去,她的存在,充其量像家里多养了一只需要照顾的动物罢了。

“如果要改变命运,唯一的出路就是自学知识。”就这样,在妹妹罗俊上小学二年级时,她用过的课本就闲置在家里了。罗燕不由自主地拿起了妹妹的书,当她翻开书时,上面的陌生字和符号让其百思不解,“这是什么书啊,它们认识我,我不认识它们……”罗燕说,为了实现求学梦,她让小自己三岁的妹妹充当小老师,从拼音开始,到竖撇捺,横折钩这些组成汉字的基础知识,再到学查字典。

在普通人眼里,罗燕学到的这么一点知识不值一提,但对罗燕来说,她要付出比别人多几倍甚至好几十倍的努力和时间。因为别人有老师在课堂上教,而罗燕只能靠妹妹指点,往往一个拼音,一个生字,罗燕都要反反复复练上好多遍。别人一天学几堂课,罗燕一堂课学几天。“做任何事不难,难的是坚持。就像一个人独自驾驶一叶小舟在无边无际的海面上奋力前行,四面茫茫,不知道方向,也不知道海岸在哪……我当初也想到过放弃,包括自己的生命,但我没那么做。”回忆过去,罗燕心有余悸地说,她认定知识能改变命运。因为,她时常梦见自己总是站在一排排大书柜前,她在梦中欣喜若狂,醒来时,又常常在黑夜中泪流满面。

寒来暑往,罗燕自学成才的路,一走就是20多年。

自强不息 命运握在自己手中

“我欣赏力克的人生态度,无论他的人生身处怎样的逆境,看上去有多糟,要不要站起来,决定权在自己手里。”罗燕说,她承认自己有缺陷,但要想办法改变,相信自己的存在是有价值的,去挖掘并发展自己的天赋;永远不放弃梦想,把失败看成好老师,不限制地去创造自己美好的生活。

在罗燕眼中,力克是她的榜样,没有四肢的他却从一无所有到一无所缺,活出了不受限制的生命奇迹。“我因脑瘫致残,寸步难行,但我想通过知识改变命运。”罗燕说,面对这么糟糕的人生,她只有两个选择:一是接受命运的安排,绝望的度过一生;另一个是尽自己所能,心怀希望与感恩好好活着,让自己成为值得爱,值得赞许的人。

就这样,在没有学校,没有老师,没有图书馆,没有网络等相对封闭的世界里,罗燕用妹妹的旧课本,学会识字读书,完成了初中课程。

在罗燕心中,她一直有个梦,“希望我的文章有一天能被人喜欢,虽然我给报社、杂志社投去的作品不一定全部会刊发,但我会在失败中反思,绝不放弃梦想。因为力克说过,只有拒绝再试一次的人才会被打败。”罗燕说,她要用正面、勇敢、积极的态度,像力克一样,不受任何限制地活出那份精彩。

随着人们的口口相传,罗燕的自强不息也感染了越来越多的人,先后受到省、市、区各级部门的关注,尤其是区残联、区民政、妇联、工会等部门和镇、社区工作人员也时常去看望她,为她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困难。

每次提起党和政府的关怀,罗燕总有说不完的谢意:“正是有了这些关怀,才能让我在困境中坚强走出来。”

罗燕说,她希望与所有残疾的兄弟姐妹共勉: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,没有谁能永远宠着我们,学会对自己的人生负责,我们的努力不是为了别人,而是为自己活得精彩。

自学成才 要尝试闯一条出路

为了获取知识,罗燕不放过任何一次阅读的机会,破损的残书,掐头去尾的纸片,她都读过。村子里,有个收废旧物的邻居,每当他出去收到连环画时,都会送给罗燕。“我当时很开心,因为那是我自己拥有的书。”罗燕说,她对书如获至宝,而妹妹用过的小学到初中的课本,她读了一遍又一遍。

就这样,罗燕怀着新奇,小心翼翼把人类思想的麦穗装进自己空空的大脑;用人类智慧的甘露滋养着她贫瘠荒芜的心田。她从不知道标点符号的用法,到写出几十万字的随感,丰富了她原本苍白的生命。

有一次,罗燕在一本旧杂志上读到一篇好文章《我的梦想》,作者是史铁生,“第一次知道了‘梦想’这个概念,知道残疾人也可以有梦想。”罗燕说,命运的局限尽可永在,不屈的挑战却不可须臾或缺。

“不依靠别人,照样可以活下去!”罗燕这个愿望,对只能依靠轮椅行动的她而言,又是何等艰难,但罗燕认为,在没有学历,没有健康的身体,没有过人的天赋面前,她要尝试闯一条出路。罗燕认为,所有的事情,做了不一定成功,不做一定不会成功,反正再糟还能糟成什么样呢?

于是,为减轻家庭负担,10多年来,罗燕除了写作,她先后尝试过开杂货店,做家庭代工,摆地摊卖水果……2007年7月,罗燕和母亲分工协作,一个动脑,一个动手,搞起了养殖。在母女俩的共同努力下,她们的养殖业终于有了些许的效益。

2014年初,罗燕参加了区残联举办的网络营销培训班,这为她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,为她插上了隐形的翅膀,看到更加精彩广阔的世界。

就这样,罗燕先后写了《生命的礼赞――折翅的海燕也渴望蓝天》《风筝梦》《悠悠寸草心》《拥抱残疾》《纪念史铁生》《像力克一样活着》《致志愿者》《听夏》等几十万字的散文、诗歌、随笔,有的在报刊发表,有的在电台广播,有的还参加征文比赛获奖。《像力克一样活着》在成都电视台《风雨人生》“真情传递,爱无止境”征文比赛中荣获三等奖。《小鱼的梦想》获得成都市广播电台举办的“中国梦,我的梦”故事大会比赛二等奖。

后来,罗燕通过一个偶然的机会了解到社区有一个志愿服务站,于是她总想做些什么。为此,她自己上网学习了如何制作手工艺品,做得最好的就是丝网花。罗燕心想:“如果我做的花能够送到有需要的人手里,那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啊。”因此,在社区探访高龄老人的时候,总有一束丝网花出现在老人们的眼前。谁能想到,如此精巧的手工花束,竟然来自一位身患残疾的人。

然而,罗燕很快认识到自己一个人的力量太过微薄,一束花自己往往要两天才能完成。于是她联系到社区志愿服务站的工作人员,希望有更多有兴趣的人能够来学习这门技术。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,罗燕迎来了她的第一批学员——3位在家照顾孩子上学的妇女。罗燕体谅大家的不易,她无偿教授自己学到的手工技术,除了丝网花,还有书签、编织袋等等。很快,市残联关注到了她,帮助她和她的学员们一起寻找丝网花的捐赠与销售渠道,罗燕和她的学员们,带着自己的手工艺品,飞向了更远的地方,温暖了更多的人。

尽管遭受不幸,罗燕却始终心怀感恩。在其担任市民观察员期间,积极主动地为社区的发展建言献策,她的观点独到而新颖,且贴近生活,总是希望能够帮助到社区中的孤寡老人、失独家庭、留守儿童等弱势群体。

和罗燕交谈,总是让人忘记她身体上的残缺。她积极向上,乐观开朗,张口就来的网络用语丝毫看不出这是个几乎没有踏出过家门、没上过学的人。自己行动不便,却热心志愿服务,让人感受到她那一颗对他人饱含温暖的心。她对未来充满希望、对生活充满阳光,用自己的双手书写了自尊、自立、自强的精彩人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