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双流的乡村,有这样一群人,他们年轻、有活力,给乡村带来了新的气息与发展机遇。他们不仅让老百姓吃上了平价、新鲜的有机蔬菜,还让村民实现在家门口务工增收。今天,我们要介绍的主角是来自有机购农场的农场主王成城。
清晨,双流区彭镇鲢鱼社区的农田里,嫩绿的小白菜心挂着露水,黑色地膜里的韭菜正探出脑袋呼吸空气。一个戴着草帽、系着围裙的短发女子上了一辆沾着泥土的三轮车,在“突突”声中沿着田埂巡视菜的长势。
短发女子叫王成城,农场主,乡下种菜,城里卖菜。
7年前,她还是在法国开餐厅的老板,有时与表哥一起做做古玩生意。闲暇之余,周游欧洲列国。王成城逛超市,发现国内外有机蔬菜价差太大的同时也发现了一条新赛道。为了让更多人吃上平价有机蔬菜,她拉上另外4位“海归”和一位川大毕业的朋友,一头扎进了农田……
“海归”组团下乡
要把有机蔬菜价格“打下来”
从海归到农民,是个意外。
在四川农业大学本科学的是工商管理;在法国巴黎商学院留学期间,她修的是教育管理和旅游管理专业。每次参加本科同学聚会,大家都拿她打趣,“你是我们班唯一做农业的宝贝。”硕士研究生毕业后,她在法国从商,开过超市、餐馆,做过古玩生意。在合伙人王晗臻眼里,她是一个特别能挣钱的女生。
读硕士研究生期间,为了做市场营销的课题,她走进超市搞调查,发现超市有机产品区域商品琳琅满目,不仅卖有机食品,还卖有机衣服、有机被套等,价格只比普通商品贵30%左右。回国后逛超市,她却发现国内有机蔬菜数量少价格贵,一包有机韭菜的单价是每500克20多元,几乎是普通韭菜的10倍。
巨大的价差,让从小就对商业感兴趣的王成城看见了一条新赛道,萌发了“把有机蔬菜价格‘打下来’,做平价有机蔬菜引领者”的梦想。
2016年,她拉上另外4位留学法国的朋友和川大毕业的王晗臻,筹措了300万元的启动资金,成立一家专事有机蔬菜的农场,在双流彭镇鲢鱼社区和木樨社区相交的地方租下120亩土地种菜。
从“高冷”到接地气
有机韭菜价格被“打下一半”
在下乡的最初几年,王成城和伙伴们只顾埋头干自己的事,几乎不与镇政府和社区打交道,让大家觉得“这群娃儿有点高冷。”
她还记得,有一天,彭镇政府一位工作人员来农场调研,向她自报身份后,问了一堆有关农场经营方面的问题,“我怀疑他是商业间谍,敷衍了一下就将其打发走了。”王成城说。
他们自顾自地进社区宣传、开超市,搞会员制,希望通过“农场+自营会员超市”模式杀出一条商海血路。然而,好多人逛超市需要采购很多种日用品,而他们的有机蔬菜超市品类就那么十几样,难以满足顾客的需求,很快就不得不关门。
两年时间,300万元很快就烧光了,农场最困难时,曾一度发不起工资。王晗臻透露,他曾有过一年零8个月没有拿工资的经历。为了让农场活下去,王成城也改变消费观,她将原来买大牌包包、名牌衣服和化妆品的钱省下来,投入到农场。
2018年7月2日,四川遭遇强降雨天气,降雨引发内涝,风雨把他们的农田变成了“汪洋”。
“我们这一季的努力全泡汤了!”她想过放弃,但她和合伙人都坚信有机蔬菜的美好未来,又咬牙坚持了下来。
那场洪灾,让她明白了“农民靠天吃饭”的道理。之后,看天气预报成为公司运营管理中必不可少的一环,他们也更加重视对科技的投入。
理念引领、真心种菜、科技加持、积极认证,让王成城的农场逐渐走出困境,赢得了朴朴、盒马生鲜等超市的订单。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,她们的农场还参与了双流区的保供。令她最开心的是,她供应的有机韭菜价格从每500克10多元降到了6.9元,“市场上有机韭菜价格已经被我们打下来一半了。”王成城说。
探索有机蔬菜市场
规模从120亩扩大到1400亩
近日,在有机购农场,农场员工、也是本地居民的孃孃们和一帮小年轻一起拍起了短视频,推广有机蔬菜。
谈及拍摄短视频,出镜当“演员”的感受,参演菜农、木樨社区居民周启芬开心地说:“在农场种菜很开心,我每天除了在地里劳作,还可以跟着他们年轻人一起拍短视频、当演员!在视频里看到自己在种菜的镜头,我们这些孃孃感觉多好耍的!菜也种了,有机蔬菜得到宣传了,我们也自娱自乐了!”
“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,大家都很开心,工作效率也高!我们的理念是‘有机理念来种菜,快乐氛围去干事’。”王成城说。
王成城坦言,农场在刚开始做短视频推广时,多以教科书形式,给人讲专业的有机种植等知识,却发现线上观众寥寥无几。经过几个月的揣摩,他们尝试以一些搞笑段子的方式,巧妙融入有机蔬菜种植、农业科普等内容,增加了视频可看性,线上观看人数不断增加。
据介绍,有机购农场的规模已从120亩扩大到了1400余亩,范围也由双流区扩大到了邛崃市和崇州市。除了直接参与种植,她正在谋划做强自有品牌,还要与阿坝州、西充县、重庆市等地的有机蔬菜基地合作,探索共同打开成渝有机蔬菜市场之路。